信息的基本概念
信息的特征(信息质量属性)
- 精确性
对事物状态描述的准确程度。 - 完整性
对事物状态描述的全面程度,完整信息应包括所有重要事实。 - 可靠性
指信息的来源、采集方法、传输过程是可信任的,符合预期。 - 及时性
指获得信息的时刻与事件发生时刻的间隔长短。 - 经济性
指信息的主要质量属性可以被证实或者伪造的范围之内。 - 可验证性
指信息的主要质量属性可以被证实或者伪造的程度。 - 安全性
指在信息的生命周期中,信息可以被非授权访问的可能性,可能性越低,安全性越高。
记忆技巧:今晚可汲(吃)劲客丸。今晚可汲(吃),精可完
信息的功能
信息的传输模型
信源、编码、信道、解码、信宿、噪声
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
系统的特性
总体特征
- 目的性
定义一个系统、注册一个系统或者抽象出一个系统,都有明确的目标或者目的,目标性决定了系统的功能。 - 整体性
系统是一个整体,元素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,按照一定的原则,有序地排列起来系统,从而产生出系统的特定功能。 - 层次性
系统是由多个元素组成的,系统和元素是相对的概念。元素是相对于它所处的系统而言的,系统是从它包含元素的角度来看的,如果研究问题的角色变一变,系统就成为更高一级系统的元素,也称为子系统。 - 稳定性
受规则的约束,系统内部结构和秩序应是可以预见的;系统的状态以及演化路径有限并能被预测;系统功能发生作用导致的后果也是可以预估。稳定性强的系统使得系统在受外部作用的同时,内部结构和秩序仍然能够保持。 - 突变性
突变性是系统通过失稳,从一种状态进入另一种状态的一种剧烈变化过程,它是系统质变的一种基本形式。 - 自组织性
开放系统在系统内外因素的作用下,自发组织起来,使系统从无序到有序,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。 - 相似性
系统具有同构和同态的性质,体现在系统结构、存在方式和演化过程具有共同性。系统具有相似性,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。 - 相关性
元素是可分的和相互联系,组成系统的元素必须有明确的边界,可以与别的元素区分开来。另外,元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,不是哲学上所说的那种普遍联系,而是实实在在的、具体的联系。 - 适应环境性
系统总处在一定环境中,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。系统和环境之间总是在发生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交换。
突出特征
- 开放性
系统的开发性是指系统的可访问性。 - 脆弱性
这个特性与系统的稳定性相对应,即系统可能存在着丧失结构、功能、秩序的特性,这个特性往往是隐藏不易被外界感知的。 - 健壮性
当系统面临干扰、输入错误、入侵等因素时,系统可能会出现非预期的状态而丧失原有功能、出现错误甚至表现出破坏功能。
信息系统
信息化的基本概念
信息化从“小”到“大”的五个层次
- 产品信息化
- 企业信息化
- 产业信息化
- 国民经济信息化
- 社会生活信息化
信息化的内涵
- 信息化的主体
全体社会成员,包括政府、企业、事业、团体和个人。 - 时域
一个长期的过程。 - 空域
征集、经济、文化、军事和社会的一切领域。 - 手段
基于现在信息技术的先进社会生产工具。 - 途径
是创建信息时代的社会生产力,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及社会上层建筑的改革。 - 目标
使国家的综合实力,社会的文明素质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全面提升。
国家级信息系统
两网: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
一站:政府门户网站
四库:人口、法人单位、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、宏观经济等四大基础数据库。
十二金
信息化六要素
- 信息资源
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国家信息化的核心任务,是国家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,也是我国信息化的薄弱环节。(信息技术、设备、设施、信息生产者等) - 信息网络
信息网络是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础设施,包括电信网,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。 - 信息技术应用
是指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,它直接反映了效率、效果、效益、信息技术应用是信息化体系六要素中的龙头,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主阵地,集中体现了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与效益。 - 信息技术与产业
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。 - 信息化人才
人才是信息化的成功之本。 - 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
信息化政策和法规、标准、规范用于规范和协调信息化体系要素之间的关系,是国家信息化快速,有序,健康和持续发展的保障。
记忆技巧:因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薄弱,所以是核心,需要基础来实现。将信息资源放在信息网络上,需要低层技术,顶层应用,通过人来实现,政策法规来约束保障。
信息系统生命周期
大的方面(4大)
- 立项(系统规划)
- 开发
- 系统分析
- 系统设计
- 系统实施
- 运维
- 消亡
小的方面(5小)
- 系统规划(可行性分析和开发计划)
- 系统分析(需求分析,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)
- 系统设计(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,提出系统的物理模型)
- 系统实施(编码和测试)
- 运行维护